Sciatica

了解坐骨神经痛

下背痛,腰椎神经根压迫,坐骨神经功能障碍。无论你怎麼称呼它,坐骨神经痛都是一种令人痛苦且反覆发作的困扰,也使生活品质深受影响。坐骨神经痛指的是沿着坐骨神经发生的疼痛、无力、刺痛或麻木感,坐骨神经是腿部的主要神经,也是身体内部最粗的神经,控制着大腿后肌、膝盖后部和小腿的肌肉,此外也提供大腿后侧和小腿以及脚底的感觉来源。

View English version of “Understanding Sciatica” page

 

如果你患有坐骨神经痛(厂肠颈补迟颈肠补),首先应该明白的是,这是一个医学上的症状,而不是一种疾病。大多数的坐骨神经痛都是发炎导致坐骨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的症状。

坐骨神经痛的症状

坐骨神经痛的疼痛程度因人而异,可以从隐隐作痛或轻微刺痛,到让人无法移动的剧痛。疼痛经常好发在身体的一侧,最常见的症状包括:

  • 疼痛从下背部发散或延伸到臀部和一侧的大腿背部
  • 疼痛從臀部一直延伸到腳 – 可能會感覺尖銳的刺痛、嚴重的腿部抽筋或強烈的電流感
  • 麻木感(在严重情况下),可能出现在腿部、小腿背侧,甚至是脚底
  • 無力感(在嚴重情況下) – 有些人可能會發現自己拖著腳走路,且抬不起腳(舉步維艱)

坐骨神经痛开始会感觉不舒服和疼痛,并慢慢加重。有些人在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后更加疼痛。而依据坐骨神经痛形成的原因,疼痛可能在打喷嚏、咳嗽、大笑,排便用力,向后弯腰,或长距离步行后,变得更剧烈。

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请立即联繫您的医生:

  • 疼痛恶化到让您坐立难安,躺下时更加剧烈,或让您夜间痛醒
  • 患肢失去感觉或感到无力
  • 出现排便或膀胱问题,例如失禁
  • 发现背部或脊椎发红或肿胀

坐骨神经痛的成因

坐骨神经痛的症状源自腰椎的坐骨神經根受到壓迫或損傷。診斷時必須找出壓迫的根源。最常見的原因是下背部椎間盤突出或脫出。坐骨神經痛也可能是由脊椎骨刺,或椎管退化變窄,又稱脊椎狹窄造成的骨質增生引起。在40歲以下的人中,椎間盤突出是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原因,而較年長的人更可能是老化相關疾病,如骨刺或關節炎所引起。坐骨神經痛的其他原因還可能包括:

  • 脊髓囊肿或肿瘤
  • 梨状肌综合症,臀部的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造成的疾病
  • 骨盆受伤或骨折
  • 脊椎滑脱症,一种脊椎疾病,脊椎的一节骨头(椎体)向前滑脱,与下一节椎骨产生位移的状况。
  • 肥胖
  • 不良姿势或坐姿
  • 脓疮
  • 血栓
  • 神经病变

坐骨神经痛的诊断

為了解造成坐骨神经痛的成因,醫生會先詢問您疼痛的型態、位置和嚴重的程度。接著會做檢查,測試您的反射狀況,檢查有沒有麻木感或喪失感覺,並要求您做一些動作,如蹲下和站起來、抬起和放下腿,或者用腳跟和腳尖走路。

如果疼痛严重且/或持续不退,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额外的检测,例如齿光、核磁共振扫描(惭搁滨)或椎间盘摄影。某些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肌电图(贰惭骋)和神经传导检查(狈颁厂)。这些检查合併使用,用来找出造成坐骨神经痛的损伤部位。

坐骨神经痛的非侵入性疗法

大多数情况下,坐骨神经痛可以在休息一段时间后自行消失。医生会先建议您使用非侵入性措施,减少发炎和缓解症状。这些方法包括:

  • 非類固醇抗發炎成藥(NSAIDS),如布洛芬(Advil,Motrin IB)或乙酰氨基酚(Tylenol)等止痛藥
  • 在疼痛部位熱敷或冷敷– 試試症狀發生的48至72小時內使用冷敷,然後改為熱敷
  • 運動。雖然這不是參加鐵人三項比賽的時候,但不建議卧床休息 – 多少做些活動有助於減輕發炎
  • 整骨疗法
  • 背部运动和/或物理治疗,强化您的腰背
  • 使用皮质类固醇(肠辞谤迟颈蝉辞苍别)或类似药物的脊椎注射

在坐骨神经痛治疗期间,请注意不要搬运重物或扭转腰部。在接受治疗的二到叁周后,您可以重新开始运动,着重强化您的腹部核心肌群,及改善脊椎的灵活度。

坐骨神经痛的外科疗法

如果经过叁个或更长时间的非外科治疗后,您仍然痛到难以行动,医生可能会建议动手术,切除一直压迫坐骨神经的椎间盘突出或骨刺。手术可以在局部麻醉、脊椎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。这项手术通常可以成功地缓解疼痛,尤其当疼痛主要集中在腿部时。

手术是一个重大决定。如果您一向由家庭医生来治疗,可以先諮询復健科医师(疼痛专家),确保您在寻求骨外科医师诊疗前,已经探询过所有治疗方案。

如果您选择动手术,请务必与您的医生讨论所有可能的情况。吸烟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患有坐骨神经痛多久,甚至忧鬱症,都可能会影响手术的结果。

了解天博体育更多關於脊椎治療和照護的資訊.

 

This article first appeared in the September 2023 edition of the HealthPerks newsletter.

本文最初刊登於HealthPerks 電子報2023年九月。

更多有关「华人健康促进计画」的讯息

Share this page:
  • Facebook icon
  • Twitter icon
  • Linkedin icon
  • Email icon

Find a Blog

Our Strength. Your Health.